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打造劳动教育新范式
来源:admin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25/07/0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结合自身资源,不断创新科普形式,积极举办多形式科普实践活动。
2025年7月5日,实验室与同济附中在武汉市江夏区共同打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学试验田。
此次实践活动面向同济附中七、八年级学生,以 “自愿参与 + 兴趣导向” 的创新模式,广泛征集对生物学科充满热爱、热衷劳动实践的学生。经过遴选,近30名怀揣探索热情的学子脱颖而出,组建起一支朝气蓬勃的实践团队。
活动现场,实验室陈荣智教授,躬身示范,教授孩子们如何插秧。陈教授挽起裤腿,踩进湿润的稻田,沾满泥土的双手动作娴熟而轻柔。“同学们看好,插秧时要像这样,三根手指轻轻捏住秧苗基部,秧苗与水面呈90度垂直,手腕发力,将秧苗稳稳插入泥中,深度大概2厘米,太浅易浮,太深则影响生长。”他一边讲解,一边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就插出了笔直的一行。
孩子们在田埂边聚精会神地观察,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陈教授招呼孩子们下田实践,手把手纠正插秧姿势,耐心地鼓励道:“别紧张,慢慢来,感受泥土的力量,就像呵护生命一样对待每一株秧苗。”在他的指导下,原本有些笨拙的小手逐渐掌握技巧,稻田里,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与嫩绿的秧苗相映成趣,欢声笑语回荡在试验田的上空。在烈日映照下,他们弯腰劳作的身影,勾勒出对劳动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探索。
插秧实践结束后,师生们移步江夏区村委会会议室,陈教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们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他以稻“亦”有道为题,从全球粮食危机切入,点明水稻作为“国之粮仓”核心作物的战略意义。谈及“水稻的一生”,他将水稻从播种、分蘖到抽穗扬花的生长周期,比作生命的诗意旅程;介绍杂交水稻技术时,陈荣智教授神情庄重:“在杂交水稻的丰碑上,袁隆平院士的名字永远闪耀着最璀璨的光芒。他毕生躬身稻田,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誓言,突破‘水稻无杂种优势’的理论桎梏,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用汗水浇灌的不仅是稻穗,更是全人类的生存希望,他‘禾下乘凉’的梦想,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在守护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后,他展示五彩斑斓的水稻图谱——既有抗逆性强的“超级稻”,也有富含营养的彩色稻种,寄语学生:“每一粒稻米都镌刻着科技与自然的对话,希望你们未来能续写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待至11月,金黄稻浪将在试验田翻涌,迎来丰收的盛景。届时,同学们将再次踏入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亲手收割曾悉心栽种的水稻。在即将到来的挥汗如雨的劳作中,“粒粒皆辛苦”的古诗不再是抽象文字,而将化作他们最真切的生命体验。
此次活动室是科普实践活动的创新,将高校科研资源与中学教育需求有机融合,更是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劳动教育加法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向下衔接小学阶段趣味性、启蒙性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巩固劳动认知,培养劳动兴趣;向上呼应大学阶段理论化、专业化的思政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从而构建起全学段贯通、循序渐进的思政育人链条。
未来,基地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创新科普实践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积极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讲好基地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爱国奋斗的故事,展现生动实践、成就经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