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携手,共话国重发展大计--我室一行人员受邀访问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

6月15日,我室应张启发教授邀请,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传清教授带队、副主任赵炳然研究员、副主任杨芳教授、侯昕教授、吴俊研究员等一行到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调研。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立仲教授、党总支书记和希顺及水稻科研团队全体成员参加了座谈交流。

151.jpg

熊立仲教授向我室一行介绍了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基本情况。熊立仲表示,双方可在“友好协商、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围绕育种、基础研究、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等方向开展研究。

152.jpg

孙传清教授介绍了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袁隆平院士和朱英国院士创建,于2011年成立,依托单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实验室成立后,实现了三系、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重大突破,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和低镉水稻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抗性基因鉴定与育性调控机制解析取得重大成果。孙传清希望与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在杂种优势机理与利用、重大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开展合作,吸收主任负责制、科研团队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先进管理办法,以及激励机制、地方主管部门支持措施等体制机制创新。

153.jpg

我室固定成员邓华凤研究员以“优质高产高效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与应用”为题,围绕研究背景与思路、主要技术创新及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三大版块作了报告。邓华凤表示,我们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18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为国家口粮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154.jpg

张启发教授表示,稻米产业的方向正在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进行变革,要改变几千年来稻米仅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状况,主食应该承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功能。双方在“口感好、低镉、多抗、广适的重大品种匮乏,种子成本高和农药化肥投入多”等水稻产业瓶颈,以及“优异种质与育种技术缺乏重大创新、杂种优势机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突破”等科技问题可以开展联合研究,建议成立联合课题组,优势互补,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155.jpg

双方就实验室建设运行、有组织科研等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并形成共识,两个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我国水稻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强联合,开展生物育种等科研协同攻关。


注:部分图文转自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原文链接https://croplab.hzau.edu.cn/info/1045/2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