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简介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6年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生命科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评优秀类。2022年5月首批通过国家科技部重组论证,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现有固定人员45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0人,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队伍。

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历史悠久。水稻的遗传和发育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长期开展水稻生殖与发育、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的有关研究,先后在红莲型、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新质源的发现与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与开发、水稻生殖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野生稻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五年发表SCI论文50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8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育成省级以上审定杂交稻组合多个并实现大面积应用,红莲系列杂交稻在国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4.5亿亩。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为各位有志之士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和服务。实验室设有仪器共享平台,其中单价50万以上大型设备33台(套),总价逾4000万元;在校内、武汉花山、鄂州东港与海南陵水拥有各类水稻种植基地面积400余亩

为了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和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结合当前杂交育种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优势力量,设置如下研究方向与重点任务。

(1)杂交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

重点攻关口感好、多抗、广适为共同特征的镉低积累、超高产和耐盐碱杂交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

(2)杂种优势机理与固定技术

解析杂种优势机理,突破杂种优势固定技术难题,挖掘杂种优势重要基因,解析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优势机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和水平;同时建立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新途径,抢占杂交水稻科技制高点。

(3)智能不育技术

构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不育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培育第三代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4)杂交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培育适合机械化制种的亲本及强优势组合,研发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建立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实现杂交水稻生产成本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