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简介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1110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20145月通过建设验收, 2016 年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20225月,获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更名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湖南省科技厅和国家教育部,依托单位为湖南省农科院、武汉大学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占地面积6000多平,设有仪器共享平台,其中单价50万以上大型设备33台(套),总价逾4000万元;在校内、武汉花山、鄂州东港与海南陵水拥有各类水稻种植基地面积400余亩。

实验室长期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固定人员45人,教授31人,副教授10人,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情况良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历史悠久。水稻的遗传和发育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长期开展水稻生殖与发育、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的有关研究,先后在红莲型、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新质源的发现与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与开发、水稻生殖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野生稻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五年发表SCI论文50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8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育成省级以上审定杂交稻组合多个并实现大面积应用,红莲系列杂交稻在国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4.5亿亩。

为了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和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结合当前杂交育种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优势力量,设置如下研究方向与重点任务。

一、研究方向

1. 杂交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

2. 杂种优势机理与固定技术

3. 智能不育技术

4. 杂交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二、重点任务

1. 培育突破性杂交稻新品种

2. 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基础

3.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

4.杂种优势固定关键技术

5.创新杂交水稻高效种子生产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实验室定位应用基础研究类,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的重大需求,围绕杂种优势机理、智能不育、杂种优势固定、重大新品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等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发扬袁隆平创新精神,实现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新的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杂交水稻理论创新高地、重大品种培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摇篮、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巩固和保持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优势地位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