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杂交水稻之父与国际著名遥感学家的第一次握手
来源:admin
浏览量:585
发布时间:2020/01/06
一个毕生致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个耗费心血捍卫国家领土安全。
新旧交替之际,两个年龄相距10岁、分属不同领域的学科泰斗因为一次学科交叉的机缘,终于相见。
学科泰斗的第一次握手
2019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德仁教授专程赴海南三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拜访、探望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是两个学科泰斗之间的第一次会面。刚刚迎来90华诞的袁隆平院士,精神矍铄,身着蓝黑方格衬衣,笑迎嘉宾。许是彼此长存的仰慕,袁院士与李院士的交流,不显丝毫的陌生和拘谨,自然流露的是朋友久别后相逢的激动和愉悦。袁院士饶有兴致地向李院士回忆起自己在武汉度过的青春岁月,说自己经常到东湖游泳,并自豪地说游泳比赛还得过冠军。
两个院士与交叉学科团队合影
毕竟是科学家之间的相会,一阵寒喧过后,交谈便转入正题,李院士面对面地向袁院士作遥感服务农业的专题报告。原来,这是李院士目前正在探索的一项跨专业、跨领域具有非凡意义的交叉学科试验。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12月29日,在龚健雅院士和朱英国院士的倡导下,武汉大学为了发挥学校在测绘遥感、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技发展,服务国家农业生产战略需求,决定成立“武汉大学遥感表型组学杂交水稻精准育种实验室”,方圣辉教授为实验室主任,朱英国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健雅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方圣辉教授、宋保亮教授、朱仁山教授为学术委员。
遥感实验
于是,武汉大学两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一个出遥感技术,一个出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种,围绕“优种、优田、优法”,合作开展农业遥感研究工作,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实验。具体来讲,就是利用遥感技术对水稻农艺性状进行采集,设计软件,分析筛选材料,开展辅助育种。
武汉大学海南陵水基地
其实验的意义在于,遥感可以实时、无损、大面积地监测、分析和记录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生理生化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精准了解不同品种水稻的长势和生物量变化、光合作用效率、氮含量等数据,最后可以帮助育种筛选和评估,加快育种速度和出目标好品种的概率”朱英国院士的弟子、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的朱仁山教授介绍说。据悉,这是国内,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稻育种的交叉学科实验。其间,龚健雅院士、方圣辉教授、宋保亮教授频繁去海南陵水基地,与朱仁山等一道进行实验。
龚健雅院士 (右四)在陵水基地
目前,武汉大学科研团队正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利用遥感技术培育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发表SCI论文6篇。“未来的交叉学科结合成果,可直接与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汇报进行了一个半小时。袁院士不见疲倦,仍然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听李院士的汇报。“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亲眼见过的袁院士接待来宾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朱仁山教授说。
记者与龚院士在田头合影
报告完毕,双方意犹未尽。
袁院士谦虚地说:自己不懂遥感,是个门外汉。
最后,在大家热切的恳请下,袁院士高度肯定了这项交叉学科的实验:“遥感科学和技术为我们农业生产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对我们的精准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这门科学技术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希望武汉大学以李院士为首专家团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提供帮助,使遥感技术在全国得到普遍的应用。”
朱仁山教授(左二)与科学家在田头
袁院士的一席话,给武汉大学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极大的鼓励。大家表示,在袁院士和李院士等学科泰斗的推动和支持下,遥感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临别时,李院士盛情邀请袁院士在方便的时候去武汉大学海南陵水南繁基地指导交叉学科实验。袁院士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李德仁院士(后排左四)、方圣辉教授(后排左二)在陵水基地
李德仁院士夫人朱宜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方圣辉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书记杨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蔡列飞;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常务副主任杨芳副教授,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吴贤婷副研究员等一同参加了汇报会。
依依不舍中,人们期待两个学科泰斗的第二次握手:在陵水,在春天。(文/记者 项俊平)